a16z最新洞察:消費級AI公司將重新定義企業軟體市場

09-25 , 15:51 分享


你有想過,為什麼你有在過去兩年裡出現過零兩年來開始零兩年1 億美元?這種成長速度在 AI 之前幾乎是不可想像的。表面上看,這是因為分發速度更快了,用戶平均收入更高了。但我發現一個更深層的變化被大多數人忽略了:AI 徹底改變了消費級軟體的收入留存模式。


最近讀到 a16z 合夥人 Olivia Moore 的一篇分析文章《The Great Expansion: A New Era of Consumer Software》,她把這種現象稱為"Great Expansion"(大擴張),我覺得她抓住了一個非常關鍵的趨勢。在深入思考這個觀點後,我發現這不僅僅是商業模式的調整,而是整個消費級軟體產業遊戲規則的根本性變革。我們正在目睹一個歷史性轉折點:消費級軟體公司不再需要與用戶流失作鬥爭,而是可以依靠用戶價值的持續擴張來成長。 消費級市場和企業市場在某種意義上界線正在逐漸變得模糊。


這種變化的影響是巨大的。傳統消費級軟體公司每年都要花費大量精力和資金來替換流失的用戶,只是為了維持現狀。而現在,那些抓住了 AI 機會的公司發現,他們的每一批用戶不僅不會流失價值,反而會隨著時間推移貢獻更多收入。這就像是從一個漏水的桶子變成了一個不斷膨脹的氣球,成長模式完全不同了。


從這個角度分析,我個人認為這是出海公司的巨大機會所在,因為消費級的產品就可以藉助 PLG 來實現增長和營收,完美避開了華人團隊很難在海外 SLG 這一塊短板。雖然是做企業市場,但整個成長模式是跟 C 端產品類似的方式。在這點上,我個人感同身受,我自己的專案目前已經上線跑了一個月,完全面向企業的 B 端 Vibe coding 產品,但靠 PLG 的方式獲客增長,拿到了不錯的數據反饋。


傳統模式的根本缺陷


讓我們先回顧一下 AI 之前的消費級軟體是怎麼賺錢的。 Moore 在她的分析中提到了兩種主要模式,我覺得她的總結很準確。第一種是廣告驅動模式,主要用於社群應用,直接與使用量掛鉤,因此通常每個使用者的價值在時間上是平的。 Instagram、TikTok、Snapchat 都是這種模式的代表。第二種是單層訂閱模式,所有付費用戶每月或每年支付相同的固定費用來獲得產品存取權。 Duolingo、Calm、YouTube Premium 都採用這種方式。


在這兩種模式下,revenue retention(收入留存率)幾乎總是低於 100%。每年都有一定比例的用戶流失,而那些留下來的用戶繼續支付相同的金額。對於消費級訂閱產品來說,在第一年結束時能夠保持 30-40% 的用戶和收入留存率就被認為是"最佳實踐"了。這種數字聽起來就讓人感到絕望。


我一直覺得這種模式有一個根本性的結構缺陷:它創造了一個基本約束條件,公司必須不斷替換流失的收入才能維持成長,更別說擴張了。想像一下,如果你有一個漏水的桶,你不只要不斷往裡面加水來維持水位,還要加得比漏出去的更多才能讓水位上升。這就是傳統消費級軟體公司面臨的困境:它們被困在一個永無止境的獲客-流失-再獲客的循環中。 #p#分页标题#e#


這種模式的問題不僅僅是數字上的,它也影響了公司的整體策略和資源分配。大部分精力都被用來獲取新用戶以彌補流失,而不是深化與現有用戶的關係或提高產品價值。這就是為什麼我們看到許多消費級應用會瘋狂推播通知、採用各種手段來提高用戶黏性,因為它們知道一旦用戶停止使用,收入就會立即消失。


我認為這種模式從根本上低估了使用者的價值潛力。它假設用戶的價值是固定的,一旦他們訂閱了產品,他們能貢獻的收入就封頂了。但現實是,隨著用戶對產品越來越熟悉,他們的需求往往會成長,他們願意支付的金額也會增加。傳統模式並沒有捕捉到這種價值成長的機會。


AI 時代的遊戲規則改寫


AI 的出現徹底改變了這個遊戲。 Moore 把這種變化稱為「Great Expansion」(大擴張),我覺得這個名字非常貼切。最快成長的消費級 AI 公司現在看到的收入留存率超過了 100%,這在傳統消費級軟體中幾乎是不可想像的。這種現象發生的方式有兩種:第一,消費者的支出隨著基於使用量的收入取代固定的"訪問"費用而增加;第二,消費者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將工具帶入工作場所,在那裡這些工具可以被報銷並獲得更大預算的支持。


我觀察到的一個關鍵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