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MP新高,匿名聯創談背後原因

09-25 , 15:51 分享


編按:9 月 11 日,Pump.Fun 的原生代幣 PUMP 上線韓國交易平台 Upbit,讓市場再次關注這個公司曾經成長最為迅速的加密公司。 meme 熱潮顯然沒有去年那般如日中天,但 Pump.Fun 所處的賽道這一年多的發展卻「廝殺」的不可開交。


也正是在這輪「熱度降級、競爭升級」的環境裡,Pump.Fun 的產品與資本策略變得更具辨識度,本期播客內容是 Pump.Fun 的匿名聯創之一 Noah,這是他第一次以播客的形式公開發聲,既是公開發聲,為外界對 Pump.代幣上線、回購機制等策略動作的疑問,也是團隊溝通策略的轉折。他希望透過更直接的對話,展現 Pump 的內部視角與長期願景,讓社區和潛在用戶理解,這家公司並不滿足於被標籤化為“meme 發射平台”,而是在嘗試以產品驅動的方式打開更大的想像空間。



九次創業才有 Pump.Fun,Coinbase 是個失敗的公司


Delphi Digital:大家好,很高興各位來到這裡。今天我們請到了一位特別的來賓-Noah(@sapijiju),他是 Pump Fun 的共同創辦人之一。


Pump 去年上線,很快就席捲了整個市場,數據表現非常瘋狂。到第四季度,他們曾經有過一次備受期待的代幣發行。今年年初又融到了一大筆資金,代幣先是大漲,後來又回落,目前價格大約在 ICO 水準上方 10% 左右。從市場份額的角度看,他們曾經是絕對的頭部發射平台,中途一度被 Bonk 搶走了風頭,但此後又重新奪回了份額。


從最新的數據來看,他們過去一個月的收入大約在 5000 萬美元左右,而這 5000 萬幾乎全部直接用來在訂單簿裡回購代幣。這種趨勢還在持續,這也是吸引大家注意的核心原因。在一個沒人會說市場環境「繁榮」的當下,他們依然能做到這種規模的買回,按年化算下來就是 6 億美元的回購量。所以大家都很期待他們下一步要做什麼。他們手上有大量資金,也有長期計劃,關鍵是要理解他們打算如何部署這些資金、如何擴展平台。


Crypto Twitter 上的朋友應該都知道 Alon,但其實和 Noah 的交流讓我們更了解 Pump 在加密產業中的角色,不僅是它如何在產業內部成長,也包括它如何推動整個加密產業的發展。所以,Noah,非常期待先從你的背景聊起,你是怎麼最終把人生都投進 Pump 的?


Noah:我想有些人可能更多是從投資這一側認識我的,這也是我主要的角色,所以平時我的面孔和身份相對較低。


不過我們覺得現在是個適當的時機,可以更公開地談談產品,帶來一些不同的內在視角。因為很多人提到 Pump,腦海裡首先浮現的是 Alon 在 Twitter 上的形象,以及我們的企業帳號。那個帳號確實做得很不錯,會分享我們的計劃等等,但它面向的受眾畢竟有限。而我今天想講的,是 Pump 未來不僅僅是當前「Trench」生態的一部分,我們真正希望把這家公司發展成什麼樣子。 #p#分页标题#e#


很多人覺得 Pump 是小團隊,背後人不多。但事實上,現在情況完全不一樣了。我們有三位共同創辦人:我、Dylan 和 Alon。而如今在 Pump 平台直接或間接工作的團隊人數已經接近 70 人了。我們是一個相當龐大的團隊,而且還在持續招聘,希望在競爭上更進一步。


關於我的背景,其實說實話,我幾乎沒有什麼正式的背景。我、Alon 和 Dylan 都非常年輕。我在 19 歲的時候創辦了和 Pump 相關的一家公司。在那之前,我基本上就是上過高中,在大學讀了大概六個月。 16、17 歲開始,我唯一做的事就是和加密貨幣有關的事。


一開始我接觸的是挖礦,當時在高中宿舍裡,房間溫度被四塊 GPU 烤到 35 度。靠著每天大概 10 美元的挖礦收入,我逐漸進入這個領域。我的第一份工作其實是做 Discord 社群的版主,當時我想盡快找到能讓我接觸用戶、接觸投資人的方式,所以很快就加入了一個叫 SoJava NFT Pub 的項目,它想做成一個 NFT 的期貨交易所。


我記得你們可能認識 Joe,當時我們聊過這個計畫。那時我大概 18、19 歲,也是在那個時候開始和 Alon 一起合作。我還建議 Joe 把 Alon 拉進來。 Joe 人很不錯,他現在還是我們平台的天使投資人,很有意思地見證了整個計畫的起步。